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术研究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郭朝鼎:二碑一路 留名至今

发表时间:2017-01-04 阅读数:2676【

  绘图 李玉明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帝王将相在此纷纷亮相,京城的辉煌遮蔽了洛阳县的称谓,使其县名不彰。与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相比,洛阳县县令大多默默无闻。洛阳县之外的新安县、永宁县(今洛宁县)等县县令同样鲜为人知。在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洛阳及诸县县令的吏治故事。

  清代洛阳知县郭朝鼎的名气很大,他为洛阳留下了“召伯听政处”石碑(位于宜阳县甘棠村)、孔子入周问礼碑(位于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和“郭公路”(位于龙门西山),影响深远。

  郭朝鼎又很低调,史料中关于他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是满人,镶红旗汉军,曾任宜阳知县。然而,“二碑一路”是郭朝鼎留给洛阳最宝贵的财富,他因此留名至今。

  立“召伯听政处”石碑

  在洛阳历史上,周公营建洛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为洛阳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其实,周公的弟弟召伯(又称召公)在洛阳留下的“甘棠遗爱”故事,同样意义重大。

  相传,召伯在受命协助周公营建洛邑及镇守东都洛阳期间,常步行到乡间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民间纠纷,在今宜阳县香鹿山镇留下甘棠村的村名。

  有一年夏天,召伯冒着酷暑前往乡间体察民情,途中在一棵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下休息。刚坐下来,他就看见一个年轻女子哭喊着奔跑而来,几个男子拿着绳子和棍棒,恶狠狠地在后面追赶。召伯大喝一声,起身将众男子拦下。

  原来,当地有一富人为富不仁,其子乃好色之徒,仗着家里势力大为非作歹,看见年轻貌美的女子便以“娶妻”的名义公然抢人,已经抢了好几个女子,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

  召伯听后非常生气,便拿起一根树枝画地为牢,将几个恶奴囚禁在里边,又传来那个富家子弟,杖脊四十,令其改恶从善。

  处理完这件事,召伯感到男女婚姻没有规矩的确不行。于是,他请来附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定出了男女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并当场公布实行。

  据说,以“六礼”为核心内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民间婚俗,就是从召伯时期开始的(也有周公制定“六礼”之说)。

  召伯又处理了几起民间诉讼,不知不觉已到晌午。村民们为了表达对召伯的感激之情,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召伯婉言谢绝,拿出自带的干粮,又让随从打来泉水,愉快地吃了起来。

  召伯的廉政与亲民让老百姓感激不已。后来,召伯与周公“分陕而治”,离开洛阳,去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了。这里的人们还一直思念着召公,尤其对那棵甘棠树,人们把它视为召公,经常来凭吊他。旁边的村子,因此被称为甘棠村。

  召伯所处的周代历史久远,“甘棠遗爱”的发生地在后世有了多种说法。

  郭朝鼎在出任洛阳知县之前,曾任宜阳知县。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郭朝鼎在宜阳县甘棠村立“召伯听政处”碑,由时任河南府尹张汉书丹。“召伯听政处”碑不仅为甘棠村正名,还为召伯与洛阳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了有力的证明。今天,甘棠村已经成为洛阳市廉政教育基地,继续传承着召伯的廉政与亲民思想。

  立孔子入周问礼碑

  在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牌坊式石碑,碑面刻有“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根据碑文显示,这是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河南府尹张汉书丹、洛阳知县郭朝鼎刻立的。

  孔子入周问礼,在今天已经是大多数洛阳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史实。不过,如果没有郭朝鼎和张汉的联手“演绎”,没有这块石碑作见证,我们或许只能根据史书的记载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史书对孔子和老子的相见记载甚少,司马迁《史记》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于周则老子”,所记颇为简略。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在洛阳的相见被后人誉为“双星揖洛”。公元前518年,33岁的孔子来到洛阳,而老子当时已经50多岁,是很有威望的学者。

  老子的学问令年轻的孔子大为叹服,告别老子后,孔子对他的弟子感叹道:“老子,人中之龙也!我,只是小罐里的一只小小飞虫而已!”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皆尊孔子而抑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透露了一些信息:“世之学老子者则绌(chù,贬退)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许正是因此,儒学创始人孔子入周问礼这件事,使得儒生们感到很没面子——为尊者讳,后世儒学弟子很少提及此事。

  张汉、郭朝鼎立孔子入周问礼碑时,也仅仅点到为止,只写了9个字。然而,有这样一块碑,今天的洛阳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着这块石碑说:“看,这里就是孔子和老子当年相见的地方!”

  龙门西山“郭公路”

  在上述两块石碑之外,郭朝鼎留给洛阳的还有一条古老的“郭公路”。《洛阳市交通志》记载:“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仲夏,满洲(部族名称,指满族)孝义人郭朝鼎捐俸修筑龙门路。”

  我市著名辞赋家孙继纲先生所作《龙门赋》有言:“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意思是,在龙门西山中段石牛溪南北两边的岩壁上,有“郭公路”和“方公路”两块石碑,皆为斗大的楷体字,记载的是清雍正年间满人郭朝鼎及乾隆年间洛阳知县方有光捐资修路的旧事。

  “郭公路”位于伊阙古道(又称白沙道,龙门路)之上,伊阙古道自古就是京师洛阳通向南方的大道。周代南方诸侯朝见周天子,这里是进京的必经之路;隋唐时期,官民离开东都洛阳,这里是话别的“龙门驿”(也称“石像驿”);自宋代以来,这条古道多次被修复,至今很多洞窟中都有宋、明等朝代修路的文字记载……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秋天,洛阳突发暴雨,伊河、洛河暴涨,伊阙古道被淹没,道路受损。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洛阳知县郭朝鼎捐资维修伊阙古道,老百姓感念郭知县的恩情,就在龙门西山刻上“郭公路”三个字,以示感激。(如图)

  如今,这里还留有“郭公路。雍正五年,铭德记之”字样。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时任洛阳知县方有光以郭朝鼎为榜样,捐资维修伊阙古道,留下“方公路”的美名,并留下修路的碑记。

  郭朝鼎是一个热爱文化的地方官,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他还携手嵩县知县吴世禄、程周锡、孙程琰,同立程氏三先生墓碑,河南府尹张汉题写“宋儒程伯温(‘二程’之父)先生墓”,“宋儒程明道(程颢)先生墓”,“宋儒程伊川(程颐)先生墓”。

  史料显示,在洛阳知县之外,郭朝鼎还历任延平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知府、江苏按察使(治所在江苏省苏州市)等职,在江苏按察使任上因故被革职。可以说,洛阳知县一职虽然官位不高,却是郭朝鼎一生的辉煌时期,而且为他带来赫赫身后名。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全天闭馆修整,节假日另行通知。

早上9:00-下午17:00(16:30停止入场)

Copyright©2017 Jysmuseu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济源博物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02604号 网站流量统计:

济源市天坛中路1087号

jysbwg2009@163.com

技术支持:洛阳文博展览科技研究中心

返回顶部